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

馬哈維亞 Mahavira

馬哈維亞 Mahavira

 



馬哈維亞 Mahavira
       


      
耆那教(Jainism) ,始創人為笩駄摩那(Vardhamana ),前599年—前527年),是起源於古印度的古老宗教之一,有其獨立的信仰和哲學。他早於佛教的始創人釋迦牟尼出生,耆那教的中心教義主要由他建立。

      
耆那教尊奉尊者大雄馬哈維亞(Mahavira)為第24代祖師(Tirthankar),也是最後一位祖師。根據耆那哲學所述,所有的祖師都是人類。但是,他們已經通過禪定訓練和自我實現達到了完美或覺悟的狀態——他們就是耆那的神。
      
馬哈維亞(大雄)誕生於2,593年(前599年)前的Chaitra月(現在的4月)上弦月第13天。出生地在印度​​比哈爾邦。他的生日以後被作為了大雄節(Jayanti)。馬哈維亞是一位國王的兒子,他的父親對印度摔跤藝術有著很濃厚的興趣,於是栽培馬哈維亞去做摔跤手,希望他能成為全國冠軍,而他確實有這個條件,因為他生得一副鋼筋鐵骨。在他成長的過程裡,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只為了一個目的而努力:成為全國的摔跤冠軍。他被交給優秀的摔跤手來培訓,有專人為他按摩,專業的醫師照顧他的健康。他的身體理所當然做了萬全的準備,他具備了比例適當的體格,身體每一寸地方都被照顧得無微不至​​。然後,他棄俗了。

      
他沒有成為摔跤手,而是成了修行者,在他證悟之後,他丟掉了衣服。之前他只有一塊布用來蓋住身體,在他成道後,下山的途中遇到了一個乞丐向他乞討,馬哈維亞看了看自己,他只有一件披巾,於是他將披巾撕成兩半,將其中一半給了乞丐,他自己留下另一半,那一半已經不夠用來覆蓋身體了。當他走入山谷之後,他的那一半披巾卡在玫瑰花叢的荊棘裡,他回頭一看時,不禁笑著說:“真是過分!我從來沒有拒絕過別人任何事,所以你將這一半也拿去吧!反正它對我也沒有用處。看來我幫那個乞丐留這一半是不必要的,他拿著那一半能做什麼?如何它沒辦法蓋住我的身體,也就不可能蓋住他的身體。你可以拿走它了,說不定那個乞丐會經過這條路,就會連這一半也拿去。”那就是他之所以不穿衣服的來龍去脈。
      
然而,他享受極了清晨的陽光與涼爽的空氣,他所在的地方是全印度最炎熱的比哈省,但他覺得清爽無比,於是想:“為什麼需要衣服呢?”他不曾向人索求過任何東西。別人向他要什麼他都會給與,但他從未對人開口要些什麼。
 
耆那宇宙觀
      
耆那教中不存在作為宇宙創造神,保護神和破壞神的概念。另外,神為了降伏惡魔而投胎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。認為世界是由原子構成,不由神造。

信仰和實踐
      
大雄解釋道:“無始以來,所有的生物(靈魂)都是在業的束縛中,而業是善或惡行為的積聚。在業的影響下,靈魂習慣於在物質財富中尋找快樂,從而就有暴力的想法、行為、憤怒、怨恨、貪婪及諸如此類的罪惡在心中紮根。這些結果也導致業的進一步積聚。”大雄教導:“正知(samyak-darsh​​ana)、正見(samyak-jnana)和正行(samyak-charitra)是自我解脫的真實之路。”

正行由五誓言構成:1、非暴力(Ahimsa)——不傷害任何生物。2、誠實語(Satya)——只說實話且語不傷人。3、不偷竊(Asteya)——不拿經由不當方法、途徑得到的東西。4、純潔行(Brahmacharya)——不沉溺於肉慾的快樂。5、不執著(Aparigraha)——完全不粘著人、地和物。

      
耆那教徒以五誓言作為生活的核心。但如果不明智於非絕對論(Anekantvad)和相對論(Syadvad)哲學,這些誓言律就不可能被充分且完整的實行。出家人嚴格地、完全地遵守這些誓言;另一方面,在家者也可只遵守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適應的部分誓言。關於精神進階的問題,如同大雄所預言的那樣,男女在條件上是平等的。放棄和解脫的魅力也同樣吸引著女性為之奮鬥。很多女性遵循大雄指示的道路,為尋找最終的幸福放下了和世間的關係。這樣,如果她們以正見理解,並忠實地遵循耆那教的原則,就將為他們在此世的生命帶來滿足和內在的幸福,死後靈魂將再生到具有更高精神水平的世界,獲得完全的覺悟,達到最後永恆的至福,結束所有的生死循環。被大雄教義吸引的人們包括了各階層的民眾:富戶和貧者,國王和平民,男和女,王子和公主,高貴者和賤民。大雄將他的信徒歸為4類,即男修士(Sadhu),女修士(Sadhvi),男在家眾(Shravak)和女在家眾(Shravika)。這個順序就叫做 Jain Sangh。
 
由於宗教信仰的原因,耆那教徒一般不從事以屠宰為生的職業,諸如當兵、屠夫、皮匠等,甚至也不從事農業。在他們看來農夫犁地也會傷害蟲類等生物,所以耆那教徒從事商業、貿易或工業的較多,由於他們講究誠實和道德,他們成了印度優秀的商人或著名財團。著名的瓦爾昌德、達爾米亞和賈恩三個財團的家族都是耆那教徒。

耆那教雖然不講究信神,但卻重視崇拜24祖,因此,在印度建立有關24祖的寺廟4萬多個。耆那信徒除了在廟宇中崇拜這些祖先外,在家中也進行許多崇拜儀式,諸如念誦耆那,給偶像沐浴和獻花,誦唱耆那的讚美詩,教徒進行沉思和守戒等。每年每月都有例行齋期和節日活動,如大雄誕生紀念日、贖罪節等。

目前耆那教在印度有一定的社會影響,教徒有340多萬(1991年),有關組織不下幾十個,例如耆那教青年大會、全印耆那教大會,世界耆那教傳教會等另外有關的文化研究單位和中小學校也很多,如孟買大雄耆那教學院就很有名,在新德里有百餘所中小學和幾所大學及研究單位。耆那教與印度教很接近,因此,在印度信耆那教的人,也可以被算作印度教的第三種性,他們與印度教徒可以彼此通婚。
耆那教與佛教幾乎同時代產生,但兩者發展狀況大不相同,佛教的發展大起大落,今天在印度信佛教的人已寥寥無幾,而耆那教卻不斷穩步發展。到了近代,耆那教不斷向外傳播,今天在斯里蘭卡、波斯、阿富汗、阿拉伯等地均有一定的影響。
    

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總網頁瀏覽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