牟尼心咒 南傳聖典巴利本《法句經》 268 愚昧無知者,不以默然故,而名為牟尼。(愚昧無知者,雖寂默卻非牟尼。)智者如權衡。 269 捨惡取其善,乃得為牟尼。(智者當捨惡擇善,方為牟尼。)彼知於兩界,故稱為牟尼。 423 牟尼能知於前生,並見天界及惡趣,獲得除滅於再生,業已完成無上智,一切圓滿成就者--我稱彼為婆羅門。(此所言之婆羅門(Brahmana)乃指斷惑證真之人。) 巴利本《義釋》記載,具備一切慧、知解不癡、擇法、正見等智者為牟尼;有在家牟尼、非家牟尼、有學牟尼、無學牟尼、辟支牟尼與牟尼牟尼等六種牟尼。 《經集》五二七偈說,於內外一切世間,知不善與善法,值得天與人之供養,並超越「著」與「網」者為牟尼。 (梵muni,巴muni,藏thub-pa)意指聖者、隱遁者、仙人、沈默行者。又作文尼、茂泥,舊譯為「仁」。 muni一語,自古印度梨俱吠陀時代後期即已存在,意指領受靈感,或進入恍惚狀態的人、仙人、隱修者。至奧義書時代,則用以稱呼婆羅門四住期(āśrama)中之林棲期、遊行期的修行者。特別是指開悟後托缽遊行的聖者。 佛教亦用「牟尼」稱呼聖人、仙人、寂默者。例如稱釋尊為釋迦牟尼(śākya-muni)、過去七佛中第五佛為拘那含牟尼(Kanaka-muni)。據巴利本《增支部》三‧一二○經記載,離殺生、離不與取、離欲邪行者為「身寂默」;離虛誑語、離離間語、離粗惡語、離雜穢語者為「語寂默」;已證入無學位之漏盡境界,得無漏之心解脫或慧解脫,並具足而住,此為「意寂默」。
Sundara Shiva
8 年前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